栖凤阁论坛网站,北京花满楼论坛,51龙凤茶楼论坛成都,全国小姐论坛最新消息

  • 爱国  民主  团结  求实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会内交流

皖西民俗文化的特征及其保护(谈话稿)

发布日期:2012-05-30 10:24作者:朱明宝来源:其它子网站管理阅读:字体大?。?a href="javascript:void(0);" data="bigger" class="si_img J_font">[ 大 ] [ 小 ]
    六安是一块古老的土地,地貌特征多元,所以其民俗具有多样性的特征,所谓十里不同俗,往往一河之隔乡风差异很大。六安的年俗就很有意思,我老家固镇那一片讲究“早过十五晚过年”,而汲河南岸不少地方正月十五却是中午过节晚上掌灯。我听说胡家渡那一片也是这样,一河之隔,年节过法都不太一样。过年的时候六安城就热闹去了,中午有放爆竹的,晚上也有放爆竹的。十五的时候,从凌晨一点要一直放到晚上。你听听鞭炮就知道那家人家是哪个地方的,凌晨放炮淠西的居多,中午放炮的则淠东的居多。
 
    听家父说,麻铺街那一片过年有烤猪头的习俗,把猪头烤好了供起来,这种习俗有着古老的大别山民俗文化基因。应当说,大别山地区是历史上较早饲养猪的地方。4000年前禹伐三苗,有一只三苗的族人落逃到大别山东麓地区,他们开山种地,饲养家畜,开启了大别山的农耕时代。三苗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部落之一,文明要先于东夷集团,譬如皋陶的“五刑”就来自三苗的“五虐”,也就是说华夏民族最古老的刑法是三苗创建的。
 
    三苗人逃到大别山东麓的时候带来的不仅是猪,更带来了龙的图腾,所以六安的民俗很多都与龙这个古老的图腾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麻铺街那一片过去烤猪头,而我老家过年的时候要撒草料?!案盥聿?,喂马料,大马喂的吭吭叫,小马喂的满岗跑”,记得每到大年三十的时候,家父就要在屋里屋外撒草料,边撒边唱这个草料歌,神情非常庄严和虔诚。这种民俗说明马在我们皖西地区古老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大家都知道,伯乐相马、塞翁失马这些成语故事都诞生在皖西,最早的兽医学专著《元亨疗马集》也是六安人对中华文化的伟大贡献,六安人李公麟是伟大的艺术家,他在龙眠山下不是画牛而是养马和画马。这些说明,六安自古就是一个养马的地方,我想说的是,六安民俗的丰富性受不同时期历史文化的影响,有着多元的文化符号和文化信息。
 
    对六安民俗产生重要影响的是楚文化。楚文化不仅影响了皖西人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也形成了皖西人勇于担当、浪漫雄强的性格特征。皖西人的性格虽有差异,但总体上比较耿直,头脑清晰却口无遮拦,六安人“抬杠”是非常有名的。但六安人敢于担当凸显了楚国人的品格。六安是将军故里,就是受到了楚文化的浸润。大别山民歌“过山青”其唱腔有着鲜明的楚风楚韵,传唱大江南北的大别山民歌《八月桂花遍地开》,在那个血雨腥风的大革命时期,与其说表现的是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不如说是楚人的浪漫情怀。
六安人爱喝酒,酒贯穿着六安的所有的节庆和礼仪,就是受到楚文化的影响。楚文化是诗和酒的文化,天下人都知道。
 
    人是一个地方的文化活体,人所体现的性格和精神因素是地方民俗的活字典,是全因素的。我到外地去,讲六安人别人不知道,我就讲我是楚国人,这样讲别人就知道了。同时我也传达了一个楚国人的基因信息和民俗特征。我心眼活,可我的嘴巴直,好“抬杠”,吃饭的时候,你得准备点酒,因为俺们楚国人浪漫、爱点小酒。我身边的不少文艺界的朋友都具有鲜明的楚人性格,散发着楚文化的魅力。
 
    六安人爱唱也是一大特色,婚嫁要唱,死人了也要唱。山歌、小调非常丰富,记得从小的时候玩游戏也是唱着玩的。胡传永老师讲的那些民谣、小调我小的时候大多也都会唱。什么“好大月亮好卖狗……”现在仍然耳熟能详。特别是皖西庐剧,其唱腔蕴含着皖西地区古老的生命形态和感情,是皖西民俗的活化石。要研究皖西民俗不研究庐剧是不行的。庐剧的唱腔体现的是一个从三苗到晚楚再到当代,一个古老的族群与大自然抗争的悲怆的生命历程,呈现的是皖西民俗精神内涵的经典范式。
 
 
    民俗是一个地区文化的起点和归宿。每一个地区的文化都是在民俗的土壤中慢慢生长出来的。要做大做强文化,就要不断的研究和挖掘民俗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就是要?;っ袼孜幕?,传承民俗文化。让以族群为载体,以地理为标志的民俗文化重现其生命活力。
可惜的是我没有亲临现场,体验史红雨先生策划的天贶节民俗文化活动,据说那是皖西民俗文化的盛典,是皖西民俗的复原和再造,精彩演绎了皖西民俗的发展历程和文化魅力,皖西丰富多样的民俗和民间文化都能在天贶节的活动中找到她的生命基因。这是新时期皖西民俗和民间文化挖潜和推广的代表性案例。
 
    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文化界最重要、最急迫的工作就是要对名俗和民间文化进行抢救和?;ぃ吖桓霭胧兰筒咨@返拿袼籽Э?,一直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作为主要工作任务,积极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论证、抢救、?;ず屯乒阋簿统晌袼籽Ъ业姆帜谥?。
 
    安徽民俗学会六安分会成立,是六安民俗文化工作的大事件,开启了六安民俗文化研究和?;さ男率逼?,我们建立了一网一刊,为广大民俗民间文化的爱好者、传承人和各界专家提供交流平台。我们的宗旨是:积极应对当代民俗变迁,致力传统民俗的文化保护和传承,为建设活力六安,魅力六安和幸福六安作出贡献。(朱明宝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