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进六安支部 张琴
今天市委市政府在“十一五”与“十二五”交汇的结点上,召开就工业小市向工业大市跨越的民主协商会纳谏,充分体现市委博览众议加快工业发展的决心。工业应该是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柱、支撑与后劲,过去六安市工业一直是短腿是瓶颈。建市以来,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以工业化核心战略不动摇,为加快工业经济发展出台政策,搭建平台,制定措施。建市以来,尤其在“十一五”期间,紧抓住国家中部崛起和长三角产业梯度转移的政策机遇,争取项目,招商引资,加快企业改制重组,强力推进工业经济的发展,我市的工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工业经济呈现又好又快的增长态势。全市的工业规模以上由2005年的370家发展到2009年947家,翻了1.4倍。规模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分别翻了近2倍,拉动二产均增22.1%。全市整个经济发展584亿元中,第二产业237.7亿元,较2005年增长11.6%,其中,工业增加值增长139.6%。由此可见我市的工业已突破瓶颈,走出低谷,步入快速发展期。
而今,随着“十二五”规划的实施,我们又面临重大的机遇。国家对皖江城市的扶持支持,合肥经济圈强大牵动力,地处交通枢纽的优势,以及我们十年奋斗的经验,为我市今后的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们坚信,有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有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未来的五年六安的工业乃至整个经济总量将会有个新的跨越,六安的明天将会更加美好!
说到建议,接到通知,我们民进组织了部分会员就六安工业现状进行分析讨论,也参阅了《六安市工业重点产业发展规划》和《合六工业走廊发展规划》,大家感觉,规划立足于六安市情,定位科学、合理、符合六安市情且发展的思路具有前瞻性、可操作性,期待着规划能如期实施。在此基础补充点个人看法。纵观工业走势,纵向比形势的确喜人,横向比尚有差距,现已形成的工业板图结构不尽合理,科技含量不高,产业链条不长,竞争力不强,优势的资源尚未得到深度转换增值。劳动力资源大量外流,本地企业招工难,为此建议。
1、整合、补充、优化提升现有形成的产业,打造产业集群。
2、立足于交通区位优势,引进发展一批高新技术、竞争力强的新型产业。
3、引导、培育、扶持一批立足于当地资源深加工、转换、增值,延伸产业链,打造版块,真正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
4、政府搭建平台,宣传、引导劳力、人才资源就近就业,解决企业用工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