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通常是指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中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性,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指明了我们进一步推动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思路和战略,明确了科学发展观是指导经济社会与人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于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社会发展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和新的中国国情相结合达到了新的高度和阶段。
以人为本价值观直接来源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其历史渊源可追溯到我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和西方的人本主义思想。我国古代的民本思想源远流长。从殷周时期的“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到春秋战国时期的“民贵君轻”、“立君为民”,再发展到明末清初的“民为君基”,民本思想的内涵得到不断拓展和丰富,并逐步形成了“以民为国家之本、以民为政权之基”的治国价值观。概括地说,民本思想的特点和作用主要体现在是一种重视人的群体的治国安民思想。
西方人本主义思想萌芽于古希腊时期,形成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它从理性的视角,论证并探讨了作为个体的人的主体地位、主观能动性、人本伦理及民主法治制度,为资产阶级颠覆神权至上、冲破封建精神枷锁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
进入入新世纪,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面临的三大历史性任务的首要任务。因此,十六大明确提出了在新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其中,教育方面的主要目标是:以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为主要任务,进一步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健康素质,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使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教育,扫除文盲,形成全民学习和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又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显而易见,要实现这些目标和完成这些任务,首先必须树立以人的现代化为本的教育发展观。简言之,以人的现代化为本的教育发展观,就是指在教育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坚持以人的现代化为根本目标的理念。
马克思主义教育观认为,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是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桥梁和中介,其目的是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同时,教育过程是社会发展需要与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二者互为目的和手段。由于教育不仅是社会延续和发展的需要,也是满足人类自身发展的需要,促进社会的发展归根结底是为了促进人的发展。因而,促进社会发展和促进人的发展是教育的两种基本功能,必须坚持以人的社会化为本的教育目的观。
通过学习我深刻体会到,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用科学的发展观统领教育工作的全局。无论是从优化育人环境,还是从自我完善的要求,都要准确地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并予以贯彻落实。教师的工作是教学,工作对象是学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就要把科学发展观渗透到教育教学工作中,也就是在教育教学中要以全体学生为本,以全体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全体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本,使全体学生得到身心协调的终身发展。
首先,自己要转变观念,树立科学发展的理念,注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作为教师要培养的是人材,我们造就的人材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而应该是可持续发展的。所以,教师要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坚持“授人以渔”的原则,让他们学会认知,学会生活,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在实践中不断的充实和完善自己。我们不应只为所谓的教学质量而肆意地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把学生的智力全部挖掘出来。我们应该学会开发和合理地利用学生的智力,让他们的智力在学习和活动中得到长足发展,为将来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教师要认真学习科学发展观,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外延,以科学发展的观点统领教学。为了学生的健康发展,开展品德教育;为了学生的思维发展,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认真批改、耐心辅导、全面检测和科学评价;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开展各种科学探究活动;为了学生的技能发展,安排各种实验操作、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总之,教师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全体学生的发展而设计,为了全体学生的终身发展而展开,出发点是全体学生的发展,落脚点还是应该回到全体学生的发展。
其次,落实科学发展观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以人为本”落实到教育中就是 “以学生为本”,其中“学生”指的是全体学生,“本”是出发点,也是落脚点,指全体学生的身心发展、品行发展和技能发展,这不仅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教育科学发展的根本目的。教师要做到“以学生为本”,使全体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教师必须走出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圈套,面向全体,着眼发展,采用适合学生发展的时新教学方法和先进教学手段。先进的教学方法先后出现过素质教育法、创新教育法、科学探究法等,它们的说法不一样,实质却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素质、提升能力,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教学手段的选择要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目标,学生有了学习能力,才算获得了终身发展的本领。其实,学生的各项技能是能够互补的,我们在发展学生德育、体育、美育的同时也在发展着学生的智育。但是,如果我们只注重学生的智育,而忽视其他方面,那将是对学生身心的严重摧残,同样阻碍着学生智育的发展,教师要把课堂变成学生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乐园,要让学生愉快地学习、自主的学习,健康地发展。
再次,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注重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我们在使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要注意?;ず团嘌母鲂阅芰Φ姆⒄?,不能抹杀学生的个性。我们要把学生培养成个性鲜明,具有独立人格的合格人材。要?;ず头⒄寡拭鞯母鲂?,尊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特点及教育的规律,使学生生动活泼的积极主动地发展自己的个性。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要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进取的拼搏精神,乐观向上的处世哲学,开朗大方的个性,宽广坦荡的胸怀,不畏艰难的韧性和毅力。
另外,教师是校园中创造“和谐”的使者。科学发展观强调的是一种和谐的发展,这一思想指导下的办学就要求创建宽松、平等、民主的校园氛围,构建和谐的校园,为学生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创造和谐的使者。和谐的第一要件是平等,没有平等就不可能有和谐。教师面对的受教者在性格特征、知识水平、接受能力等方面是多元的,这是不可否认的客观事实,也是我们实施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因为无论什么样的学生,他们都有平等地享受教育的权利,我们有责任将优秀教育资源平等地奉献给他们。假如教师的微笑也是一种教育资源的话,我们就有必要让它成为所有学生共享的资源。和谐需要宽容,教师不可能要求只面对不犯错误的学生,学生是年轻的、单纯的,这就决定了他们不可能不犯错误,一犯错误就就全盘否定,这是形而上学的方法,是不科学的。教师需要有一种成熟的心态,一种辩证的思维方式包容学生的错误,因为包容不是纵容,比惩戒方式来得更为有效的教育方法只有宽容??砣菽芪ι亩曰坝虢涣鞔蛳铝己玫幕?,创建良好的平台,这样的校园才是和谐的,学生的发展才是和谐的发展。在和谐中,学生才能找到全面发展、健康发展之路。和谐的校园就是阳光,就是温暖,教师有责任让学生在和谐中成长,在成长中和谐,这是科学发展观下教师的重要使命。
总之,一切的理论还是要回归指导实践。作为教师要,自觉地按照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总结经验教训,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思路,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我们的首要任务。作为教师,只有工作的热情和想法是远远不够的,怎样能够把思想和理论付诸于实际的教学当中,确实需要一个量的积累,通过实践使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更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作为教师,应该用实际的行动落实科学发展观,这不仅是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