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统一战线,无论在过去,还是在今天,都是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取得成功的重要法宝。改革开放使中国社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各种新兴社会阶层大量涌现,党领导下的原有统一战线已不再具有广泛代表性, 努力构建 以“新三类人群”为着点的人民统战新阵线 ,既是适应形势之需以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一项重要任务,更是推进我党新时期制定的“五位一体”发展战略布局的根本要求。只有认真研究以“新三类人群”为代表的新阶层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表现出的新特点,积极探索科学有效的统战工作机制和方法,才能最终建立人民统战新阵线。
一、构建人民统战新阵线是适应当前我国社会结构变革之需
社会是人的社会,人以群居,具有层理建构特征的人类社会是由以一定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为基础形成的不同阶级、阶层所构成的。任何阶级、阶层都依附于特定社会结构并随社会结构的变动而消弭、分化;阶级、阶层又是构成社会存在、维系社会稳定、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人类社会的演变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社会各阶级、阶层间势力共存与分裂的斗争史。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早就认识到人类社会这一发展规律,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指导,立足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情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形势发展的客观需要,认真分析社会各阶级、阶层的基本状况,特别是他们的革命倾向性,团结大多数,孤立极少数,争取一切可以争取的力量,最终建立共产党领导下的广泛革命统一战线。所谓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统一战线即指由各政党、阶级、阶层、社团、集团组成的社会政治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统一领导下,在共同利益的驱动下,为实现最终奋斗目标而结成的政治同盟,成为中国革命取胜的重要法宝。今天,这一重要法宝又将继续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再续辉煌的传家宝,新形势下继承发扬光大这一优良革命传统是执政党的神圣职责。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1](P7),万物是更新的,世事是变化的,改革开放使中国固有社会结构发生颠覆性的变化,原有社会各阶级、阶层因社会转型而发生分化、重组,催生了以往所没有的新的社会阶层,他们是新形势下社会变革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一支不可忽视且客观存在的影响力量,“社会阶级阶层的结构变化,变动着统一战线的格局和阵容,决定着统一战线的力量、对象、范围”[2],建立在原有阶级、阶层基础上的统一战线已不能覆盖社会新阶层,实现与他们的沟通、联合建立新的人民统战阵线是新形势下我党统战工作的形势所迫。首次用“新的社会阶层”概称这类新群体并强调做好他们统战工作重要性的是江泽民,他把新的社会阶层科学定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指出,“在改革开放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人民内部矛盾会明显增多,有的还会日益突出,这是新时期一个需要认真研究与正确解决的重要政治课题”[3];为了统战工作的需要,2006年7月中共中央统战部颁布的《关于巩固和壮大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的意见》把新的社会阶层归纳为“六类从业人员”,指出,统一战线的重要任务是团结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要把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作为统一战线工作的新的着力点,最大程度地把他们团结在党的周围,充分发挥他们的重要作用,不断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新的力量;为突出新形势下构建人民统战新阵线的重要性、针对性、实效性,习近平从新的社会阶层中遴选出“新三类人群”(留学人员,新媒体中的代表性人士,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特别是年轻一代)并作为新形势下党的统战工作重点对象,指出,人民统战新阵线构建的前提是讲究方法,关键是培养,重点是提用,目标是把他们团结在党的周围,宗旨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共同奋斗。
江泽民的“新的社会阶层”观和习近平的“新三类人群”观,不论在内涵上还是外延上都是接近的,只是概括的参标和突出的重点不同,都指由社会结构变革所衍生的新的社会成分,一个共同的“新”字一针见血地道出了他们的特殊性。首先,从历史背景来看,他们都有改革开放的成长背景,很多都是沐浴着改革开放春风长大的一代,甚至有的还有海外教育经历,在他们身上普遍洋溢着自信和进取精神;其次,从所从事行业的所有制性质来看,大多属“非公”,他们的工作总是与“私”字联系在一起,常被人们厚非,在那里,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释放,实干拼搏,敢为敢当,但经济上的利己性、思想上的激进性、组织上的松散性、行为上的无拘性使他们被无情地扣上“异类分子”的帽子,总被冠以“多事族”、“麻烦族”;再次,从所分布的职业领域来看,他们中的相当部分从事与信息、服务相关的新兴行业,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工作模式和思维方法,与大众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休戚相关并产生深刻影响,在国家生活和社会发展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总之,一个“新”字,道出当前我党统战工作形势的变化,揭示新形势下统战对象的与往不同,凸显构建人民统战新阵线的必要性,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确保国家长治久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重要保证。
二、构建人民统战新阵线是推进新时期党的战略布局之需
党的奋斗目标决定了统一战线的任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领导下各族人民的共同期盼。为此,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就明确指出“新时期统一战线的任务,就是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努力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同心同德,群策群力,维护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而奋斗”[4](P187);江泽民则把新时期统一战线的任务定位为“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服务,为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服务”[5](P76);十六大以来,胡锦涛根据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的实践需要,把新时期统一战线的任务概括为“为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服务”[6](P813);党的十八大报告围绕新时期党的奋斗目标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7](P12)的“五位一体”发展战略总布局。新时期我党规划的“五位一体”发展战略总布局能否如期实现,除了党的强有力领导和英明决策外,还要继续发挥统一战线的职能,努力构建以“新三类人群”为着点的人民统战新阵线,不断壮大统一战线队伍,让每个有识之士自觉有为地为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社会建设贡献他们的聪明才智。
1.构建以“新三类人群”为着点的人民统战新阵线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分化致使社会阶级、阶层构成愈显复杂,各阶级、阶层的利益表达和政治诉求也空前强烈,这对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治国理政能力提出新的挑战和严峻考验,“和谐阶层关系是我们党新时期治国理政的重要出发点和落脚点”[8],努力构建以“新三类人群”为着点的人民统战新阵线,既是中国共产党民主善政的有效形式,也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必然要求。人民统战新阵线的建立,把不同阶级、阶层代表人士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密切了党群关系,扩大了党的民意代表范围,从而巩固了党的执政基础,确保了党的施政合法性;人民统战新阵线的建立,拓展了民主渠道,有利于形成科学有效的监督机制,对于提高党的决策民主化、透明化,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人民统战新阵线的建立,有助于社会各阶级、阶层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价值取向上寻求平衡点和一致性,缩小分歧,扩大共识,凝聚人心,有利于营造同心同德、同心同行、同心同向的和谐政治氛围,有力增强了全民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
2.构建以“新三类人群”为着点的人民统战新阵线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的作用。市场化改革加速了我国原有经济结构的调整,多种经济成分应运而生,尤其是非公有制经济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据财经网报道,截至目前,非公有制经济税收贡献超50%,GDP所占比重达60%,就业贡献率逾80%,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重要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加强对非公有制经济的科学管理与正确引导,继续发挥他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推动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转型中的作用,是摆在新时期党的统一战线工作面前的一项艰巨任务。在前不久召开的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对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特别是年青一代,要坚持团结、服务、引导、教育的方针,一手抓鼓励支持,一手抓教育引导,关注他们的思想,关注他们的困难,有针对性地进行帮助引导,希望他们能富而思源、富而思进,做到爱国、敬业、创新、守法、诚信、贡献。习总书记的指示道明了新时期构建以“新三类人群”为着点的人民统战新阵线在服务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健康发展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人民统战要加大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正面舆论宣传,引导他们对党和国家出台的重大经济方针、政策的领悟水平,帮助他们顺利步入市场门槛,开辟各种绿色发展通道,提供公平的竞争与发展环境,加强对他们正当利益的政策和法律保护,为他们搭铺各类学习、培训平台,引领技术创新,从而为他们积极响应党和政府倡导的“万众创新、大众创业”号召、服务我国经济发展制定的“二个中高”(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和推动发展向中高端迈进)目标作出应有贡献。
3.构建以“新三类人群”为着点的人民统战新阵线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和本质特征,不仅影响着特色社会主义的性质和发展方向,还为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文化是一种软实力,是构成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力量,软而不软,当今世界国与国的竞争说到底就是建立在文化高地上的人才与技术、凝聚力和向心力的较量,“文化软实力和竞争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7](P33)我国党外人士中聚集着大量各种类型的专家、学者等优秀知识分子,藏龙卧虎,如何把他们团结在党的周围,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贡献智慧,是新时期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党外知识分子工作,是统一战线的基础性、战略性工作,学会同党外知识分子打交道特别是做思想工作的本领。努力构建以“新三类人群”为着点的人民统战新阵线,就是建立一支党领导下的具有广泛代表的优秀文化队伍,加强对他们的党性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文化为人民服务、文化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根本宗旨,情系文化,深入研究,为筑牢思想文化圣地、繁荣道德文化市场、推动科教文化改革、打造艺术文化殿堂发挥积极作用。
4.构建以“新三类人群”为着点的人民统战新阵线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作用。建设和谐美好的幸福家园是人类孜孜以求的追求目标,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价值目标。和谐作为一种理想的社会状态,不仅表现为社会结构有条不紊,社会有机体高效率运行,关键体现在社会各阶级、阶层保持协调一致、团结统一,是社会和谐状态维系的保证。改革加速了中国社会阶层的分化,当前以“新三类人群”为代表的新生阶层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依靠力量,然而,市场化竞争又导致了社会各阶层的差距拉大,各阶层所分享的社会政治、经济、教育、文化、医疗等资源日益不均,各种矛盾随即产生并迅速激化,在相对弱势的新生群体中萌生了诸如“仇富”、“仇官”等社会心理倾向,公平已成为当今社会人们向政府发出的改革最强音,如何化解发展中的矛盾、解决社会阶层间的利益纷争是摆在和谐中国社会建设道路上的一道必须解决的难题。这就要必须发挥人民统一战线在联络、包容、凝聚、整合等方面的职能优势,努力构建以“新三类人群”为着点的人民统战新阵线,并通过这个平台,采取沟通、对话、协商、教育、引导的方法,把他们紧密地团结起来,落实各种有效举措,正视各新兴社会群体的正当利益关切,关注新兴弱势群体,畅通民意表达渠道,扩大基层政治参与,拓展民众知情范围,消除大众利益分歧,最终营造以“新三类人群”为代表的各阶层“大团结、大联合”的和谐社会景象。
5.构建以“新三类人群”为着点的人民统战新阵线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长期以来,我国单纯以追求GDP为指标、采取拼投入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方式导致资源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尤其是一些中小型私企,由于分布较散,资金不足,设备简陋,在地方?;ず投淌永娴乃刈饔孟?,使我国资源环境的恶化更是雪上加霜,经济的可持续化发展问题突出地显露出来,引起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建设生态文明,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7](P39)成为党和政府新的奋斗目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解决这一突出矛盾、实现党和政府上述奋斗目标的唯一出路。如何让这一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除加强党的政策宣传力度外,还要发挥人民统一战线联系广、善沟通、精做思想工作的特长,通过构建人民统战新阵线这个平台,广泛团结以“新三类人群”为代表的新阶层人士,让“绿水青山才是真正的金山银山”发展价值观成为每个个体和私企的共识,并内化为指导他们经济活动的坚定信念。就个体而言,统战工作要教育年青一代尤其是富二代养成低碳节俭的消费观;对广大私企来说,统战工作要积极引导他们转变发展理念,发展循环经济,完成产业升级和装备更新,解决他们转型发展中的资金不足和技术引进难题,积极为他们新型环保产业项目的申报和落户牵线搭桥,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只有全民行动,人人参与,才能真正把我们伟大祖国建设成四季蓝天白云、处处青山绿水的美丽生态家园。
三、探索服务构建人民统战新阵线的有效机制与科学方法
今天,我国社会结构之复杂、社会阶层分化之迅速是建国以来前所未有的。面对这些分化出来的社会新阶层所呈现出的组织形式分散性、政治参与自觉性、利益表达多样性、思想意识开放性、价值选择自主性、成员结构广泛性、职业岗位流动性等特点,让人有种眼花缭乱、望而生畏之感,成为新时期党的统一战线必须面对的研究课题。只有创新方法,形成有效机制,才能使人民统战工作走出困境,适应形势,开创新局面,继续发挥统一战线的工作优势,为党的新时期战略布局顺利实现发挥其应有作用。
1.加强对以“新三类人群”为代表的新阶层教育。改革开放使人们生活、学习、工作以及成长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很难保证人们在思想水平、道德境界、价值取向和利益诉求上保持一致,特别是“新三类人群”,由于他们特殊的生活学习等成长经历,使他们受到外来文化经济思潮的影响较大,因此,加强对他们教育,统一思想,统一认识,是做好新时期统战工作的前提。首先,加强对他们思想政治教育,巩固政治立场,坚定政治信念,明辨政治是非,确保他们思想上与党保持一致,才能使他们成为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的爱国者;其次,加强对他们职业道德教育,培养他们“爱国、敬业、诚信、守法”的职业情操,使每个劳动者都成为合格乃至优秀的基础上,尽职尽责,为实现我国产业向高度迈进彰显其事业兴国、技术强国的职业理想;再次,加强社会责任教育,中国梦代表着人民梦,只有人人追梦,中国最终才能“圆梦”,只有人人讲责任、人人尽责任之时,才是中华民族腾飞之时。社会责任教育旨在帮助于相对顺境中成长的新生代深刻领会“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内涵,做到履行义务的行为自觉,积极主动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多做光彩事业,避免为富不仁,沉溺于自我享乐。
2.创新以“新三类人群”为重点统战对象的工作机制。传统统战工作机制已不能适应新形势下我国社会结构变革的需要,只有在原有基础上创建新的工作机制,才能提高对以“新三类人群”为代表新阶层统战工作的成效性和覆盖率。一是建立多管齐下的统战组织机制,除继续发挥原有侨联、工商联、妇联、青年团、商会、知联会等社团的统战桥梁联络作用外,还要在以“新三类人群”为代表的新阶层中建立新社会组织和新经济组织为抓手,提高统战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二是建立统战领域全覆盖的长效机制,传统统战工作依托相关组织同单位直接发生联系,比较简单,当前以“新三类人群”为代表的新阶层大多数属于无单位、无组织的“社会人”,新兴社会组织和广大社区成为他们工作和生活的主要场所,统战部门必须改变传统工作模式,主动走进新兴社会组织和广大社区中去,并在那里建立相应的工作联络组织,以此为依托,与广大新阶层人士开展广泛交流与对话,这样,才能真正建立具有广泛代表、全方位的人民统战新阵线;三是建立以“新三类人群”为代表的新阶层人士选拔、培养、任用机制,以“新三类人群”为代表的新阶层是当前我国社会最活跃的群体,是社会建设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统战部门除对他们普遍开展必要的教育、引导、团结工作外,还要对他们中的优秀代表人士重点考察、培养并委以重任,使他们心甘情愿为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尽心尽力,起到“重用一人,带动一片”的统战效果;四是建立人性化、灵活多样的工作机制,由于传统统战对象都是“单位人”,比较单纯自觉,统战部门对他们开展工作主要采用常规行政手段,然而,面对处于经济、文化、社会等多元化环境下成长的新群体,传统统战方法已显得力不从心,不能适应新形势需要,因此,要充分利用现代网络平台的优势,丰富统战工作的经济、文化、法律手段,体现利益关切和人文关怀,使统战工作入情入心,提高感染力,确保有效性。
3.完善对以“新三类人群”为重点统战对象的新阶层信息采集工作。新形势下人民统战新阵线的建立取决于统战部门对以“新三类人群”为代表的新阶层工作的成效性,而统战工作的成效性又建立在对统战对象开展深入仔细调研基础上基本信息的科学采集与实时更新。通过调研,统战部门对新阶层人员数量构成、受教程度、职业分布、年龄结构、社团参与、**信仰、社区分布等信息作逐一梳理、归纳,建立相应的数据跟踪库,为人民统战新阵线的建立打下坚实基??;通过调研,准确掌握以“新三类人群”为代表的新阶层在政治、经济、文化、价值观等选择方面所表现出的共性特征,为统战部门制定科学有效工作方案提供参考依据;通过调研,统战部门在尊重一致性与多样性的前提下,求同存异,形成不搞“一刀切”且灵活多样的统战工作模式,确保统战工作的适用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夏于全.四书五经[M].内蒙古: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2.
[2]张莉莉.统一战线与社会阶层结构[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2(4).
[3]江泽民.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二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1998--12--19.
[4]邓小平文选[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5]江平.当代中国的统一战线[M](下).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
[6]人民政协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
[7]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8]我国社会阶层结构的新变化与统一战线新定位[J].新社会阶层,2015(2)